【专家讲座】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2016-01-06 孩教圈

一.前言

 

2014年4月4日,慧路孩子阅读分享Q群迎来了第一场题为“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的专家讲座。

 

本次讲座特邀的专家杨丽芬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政法系,其毕业后一直担任一所省重点高中的政治教师兼心理教师。在多年的心理辅导工作中,辅导过八百多名学生和家长,积累了大量经验。随着其个人经历以及陪伴儿子的成长,在经营婚姻和教育孩子过程中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研究方向慢慢转向幼儿园和小学等低年级心理教育方面。杨老师称这是具备发展性的工作,而不是矫正性的工作。著有《当个好妻子做个好妈妈》一书,该书自发行以来在孩子教育网书店中一直畅销,名列前茅。 

 

在讲座开始前,杨老师与大家分享了关于Q群讲座的优点:鉴于很多爸爸妈妈关于孩子教育方面的经验是通过阅读获得。相比较随心所欲地看完一篇孩子教育相关文章,大家在群在特定时间专注地阅读文字并积极思考,此时的收获将更大。同时,讲座过程杨老师和大家交流中也会根据互动,讲座的内容也会有适当的调整。

 

据介绍,所有的讲座内容都是杨老师原创的,甚至在其出版的《当个好妻子做个好妈妈》书中都没有,这也是其在群里和大家分享的意义。针对一个主题,杨老师会不断去修正、思考,争取把最实用、可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和大家分享。当然通过讲座和上百位家长进行沟通分享,杨老师也称因为能充分实现她的价值,感到十分有成就感和荣誉感!

 

温馨提醒:本次特邀专家杨丽芬老师倾心专著的《当个好妻子做个好妈妈》一书现已入驻孩子教育网“书店”,各位家长可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直接购买,也可关注“孩子教育网”微信公众账号(搜公众账号“HZJYAPP”),点击“孩子教育网”微信页面底部菜单栏的“书店”进行购买。(孩子教育网粉丝专享作者亲笔签名及祝福语,还可以义务咨询作者一次)

 

 

 

二、讲座内容

 

(注:以下为“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讲座的主体内容整理,以杨丽芬老师作为第一人称记述)

 

大家好,我是杨老师,本场讲座所有内容都是原创的,希望我的一点点孩子教育方面的感悟能帮助大家。我认为分享不是灌输,希望藉此让大家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多一份选择。

 

 关于让孩子爱上阅读的问题,我想从几方面来探讨。

 

第一,读书的好处。

这个话题很多文章都已经大篇幅阐述了,我这里就补充4点。

 

1、读书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开阔视野,锻炼思维能力,促进大脑的发育,也为今后成长过程中的学习和做事等打下基础。读书多思维就会活跃,就像土壤特别肥沃,相反,读书很少的孩子的大脑就好比贫瘠的土壤,老师种下同样的小苗,茁壮和孱弱自然而然就很明显。

 

2、现在各种先进的电子设备扑面袭来,但建议家长一定先给孩子养成愿意看书的习惯后,再接触那些电子设备也不迟,尤其是拿在手中的智能手机和IPAD等。当他习惯手中拿着声音、画面动感十足、丰富刺激感官的工具时,他会觉得比平面的纸质书要好看的多。

 

3、愿意读书的孩子不易陷入网络等虚拟世界中,并且养成读书习惯后,上学见到所学的课本也会有熟悉感和亲切感,甚至于书中的墨香对于他都是一种熟悉的味道,对于他今后的学习生活都是大有帮助的。如果孩子从小没养成爱看书的习惯,到青春期就很危险,因为当家长千方百计限制孩子上网或看电视时,孩子则没有更有趣的事情来填补他的精神世界。所以,如果在小学阶段没有养成愿意看书的习惯,到初中尤其是初二开始进入青春期后,就很难养成愿意看书的习惯了。我在辅导初高中学生中,那些沉溺于网吧或者陷入早恋中的学生几乎没有养成愿意看书习惯的。 

 

4、现在经常提到幸福这个词,幸福是一种感觉,是由内而外的身心灵的满足。让孩子感悟人生幸福的能力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不是很多家长经常在口头上说:只要孩子将来快乐幸福就可以了。若想给孩子的人生送上幸福的金钥匙,通过让他爱上阅读,帮助他更好地学习,更重要的是将来丰富他的精神世界,对花花世界增强一份抵御能力。众所周知,犹太人是世界上最会创造财富的人,归根结底,这与他们爱读书有很大关系。

 

好处就不再赘述了,关键是分享我自己一些实用的感悟,当看到周围朋友和一些读者受我启发,孩子都开始喜欢看书且培养很多习惯时,我也倍感欣慰。

 

第二,什么时候让孩子开始接触书。

我的观点就是两个字“当下”。虽然随着年龄增长让孩子读书的难度也会逐渐增强,但只要是进入青春期之前都是可以的,年龄大约是12岁之前。

 

我的小侄子在三个月时,我就告诉弟媳妇让他读书,他现在一到读书就十分安静。我的儿子不到一岁时,便开始让我们给他讲书中的故事了,于是每天晚上睡前就养成读书讲故事的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上学。我们读书他在旁边认真地听,这已经成了我们之间沟通的有效方式。他从小到现在看过的书可以用不计其数来形容了,科普类、人文类、童话类等,该年龄段的书几乎都看遍了,并且每次热播的动画片和后来玩的电脑游戏等也都会买来相应配套的书。

 

儿子在小学一年级时,有一天晚上睡前聊天过程中,儿子问我心理战是怎么回事,当时我头脑中还没有清晰的概念,于是就给他介绍《三国演义》中有关空城计的故事,儿子很感兴趣,我趁此向他推荐我国的四大名著。当然,儿子晚上睡觉后,我赶紧上网查阅有关心理战的一些资料,打印出来,早上儿子起床之后就能及时了解相关内容。从网上买回来四大名著之后,儿子就迷上了二十六万字的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少年版《三国演义》。少年版基本是在保持原著的内容和语言风貌前提下,对原著进行了精简,让孩子们在阅读故事的同时,还能领略到古典名著的神韵。我们又买了评书光碟,平时上学放学时在车里听《三国演义》,他每次都是听得津津有味。

 

去年冬天和儿子在饭店吃饭,当时电视正播放《隋唐演义》,他看得津津有味,吃完饭看完一集才走,于是我就买来隋唐演义,结果他看得如痴如醉。因为一年级后看了《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和《隋唐演义》等多部名著经典,二年级春节旅游就带他开启名著之旅。

 

有的家长提到他家6岁的男孩子在听故事时喜欢问问题,并让我推荐书籍。

 

家长经常会让我推荐适合给孩子看的书籍,但其实大家重点应该放在教给他“打渔的工具”方面,只要培养她愿意看书的习惯,就不用担心找不到合适的书籍了。科普类、童话类等各方面的书都可以看,而其中我会推荐《神奇校车》,适合用于孩子过渡时期阅读,内容衔接得当。问问题这个特点是很好的,应提示他看完书再给予解答,我每次面对孩子的问题就像是领导交给我的任务一样认真。

 

由于时间关系,关于家长们提到的专注力问题和习惯养成问题,这部分内容很多,待以后的讲座再和大家探讨,这次分享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耐心陪伴!

 

三、结束语

 

本次《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主题讲座是Q群家长们与专家互动的活动第六期。接下来,孩子教育网也将邀请更多孩子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士在Q群进行孩子教育的活动。另外,我们也十分欢迎各界专业人士自荐,本项目一切活动免费。

 

一切为了孩子,传播正能量,让我们一起把孩子教育变得更愉悦!

 

杨丽芬老师的专著《当个好妻子做个好妈妈》自发行以来,受到多方好评。

 

怀着激动的心情,一口气从下午三点一直读到凌晨四点,读完了这个和我有着同样职业有着同样年龄孩子的心理咨询师的书,读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也受过高等教育,我也一样为人师表,我也一样拥有有着体面职业的老公,也一样有健康快乐的孩子。可是,我们的生活却有着千万鸿沟的差距。读了杨老师的书,让我感觉最深的是她对婚姻的经营理念,和老公经常的写信沟通交流,关系大于方法,对婚姻的用心经营换来幸福和睦的家庭,反过来幸福和睦的家庭又促进了夫妻二人在工作中的有效成长。还有对孩子的成功教育,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的。我觉得,一本书哪怕能给你一点启示一点感悟,能让你的生活发生一点有效改变,那么这本书就是值得购买和阅读的。何况这本书,都是作者自己亲身的经历呢,对我们的婚姻生活,家庭教育有着那么多的相同之处呢,值得我们一读。自从有了孩子,读过很多的家教书,我觉得这本和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可以相媲美的。

 

By一位家长

 

看完书稿后我的感受可以用三个词概括:梳理、提醒、感动。

 

首先,作者的教育理念对我来讲真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所秉承的育子理念与作者的基本接近,陌生是因为这些观念原来在我脑中是繁杂的、没有头绪的,现在,作者帮我提炼了,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其次,看书稿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醒我自己的过程:对了,这个方面我在教育孩子时并没有注意到;是的,那方面我还很欠缺;的确,这很重要,我怎么没想到呢……最后,看完书稿我觉得很感动,母亲的爱和责任感在作者身上得到最完整、最完美的体现,作者是个努力、用心、善于思考的好妈妈。

 

by一位编辑

 

日本作家森村诚一说过:“幸福越是与人分享,它的价值便越会增加。”这是一本分享幸福的书,身为心理二级咨询师的作者,没有太多的大道理,只是以朴实的文字给我们讲她的幸福家庭,讲她的育儿观,就像邻家大姐姐在与我们聊天。每每因孩子教育、夫妻相处问题而感到烦闷的时候,我都会翻翻这些文章,听听这位智慧女人怎样相夫教子,怎样为大家带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看完之后,我就会更理性、平和地对待问题。

 

by一位教师

 

精彩试读

 

贤妻篇——成长曲折路

 

我70年代中期出生在一个县城的普通家庭,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小时候,我是个性格内向、胆小、害羞的女孩,遇到陌生人或在人多的地方就不愿意说话。

 

小学一二年级每天放学排队回家时,我总是低着头走路,一声不发。甚至有这么一次,我母亲去学校给我送东西,教室是一排平房,当时我就在教室外面的墙边站着,和母亲相距大约不到两米,我就一直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当时就是不好意思走上前去,就想让母亲主动发现我。可母亲却没看见我,就请同学进教室去找我。同学找了一圈没找到我,正和母亲说明情况时一转身看见了我,同学大喊:“在这儿呢!”这样我才走上前去。此事成为母亲多年来向别人说明我老实的最好范例。

 

上学前书包里明明装着皮筋准备和同学一起跳,但到下课时却不好意思拿出来,放学后又原封不动地装回去。有一次上音乐课,老师让每个人到讲台上唱一首歌,当我低着头满脸通红走上讲台后,不敢抬头只是吃吃地笑。抬头看一眼,看到同学们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我身上时,浑身感到更不自在,马上又低下头,头一会转向左、一会转向右,在同学们的笑声中我又低头走回到座位上。

 

后来我认识到我是属于黏液质的气质类型。气质的概念是由古希腊著名的医生希波克拉底最早提出的,他把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黏液质的人思维灵活性较差,但比较细致,喜欢沉思,做事有耐性,沉默寡言,办事谨慎细致,这样的人一般都性格内向。

 

内向就是内倾型性格,善于关注内心世界,喜欢独处和思考等。相反,外向就是外倾型性格,倾向于关注外部世界,愿意和人打交道等。气质是天生的,而性格是可以随着后天的环境变化而改变的,例如有些内向的人受环境影响也会渐渐变得外向起来。气质类型和性格只有差别但无好坏之分。活泼开朗、机智灵敏,思维灵活的人一般属于多血质,性格也属于外向的类型。但这样的人也有不足,做事容易浮躁等。特别孤僻、不善于交往的人一般属于抑郁质。这种人性格非常内向,但多思想深刻、观察力敏锐,善于观察他人观察不到的细微事物。总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气质类型也是如此。

 

我是属于黏液质的,现在看来,对于我的行为如果当初能够得到家人及时的鼓励和肯定,我也不至于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妈妈经常对别人这样评价我:这孩子老实,老实得像蛆一样。三十多年过去了,想起这句话时,妈妈当年说话的语气和腔调还是那样熟悉,但我心中总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尽管老实这个词褒贬参半,但前些年的人好像都不愿意被别人说老实,感觉它是缺乏能力和灵活性的代名词。现在,人们去掉浮躁渐渐回归平实后,老实往往和忠厚联系在一起,又成了形容人可靠、值得信任的代名词。我从小就对这个词反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在招募的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实验:让他们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的信。结果,半年后这些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努力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标签效应。“老实得像个蛆”就像一个标签一样贴在我身上,慢慢的,我就真的成了像蛆一样缺乏能力和灵活性、反应迟钝的老实人了。

 

我这里提这个问题不是怪母亲不懂教育方法,而是我在反思当初我为何如此老实的原因。因为根据我多年的咨询经验来看,任何一个孩子出现的问题都和他从小到大的家庭生活环境、家人的教育方式、经历的事件等密切相关,所以面对一个人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应该要追根溯源到他从小到大经历的一切。

 

我的咨询室接待过一个上高中的女孩子。她学习成绩特别好,但就是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以至于上课不愿意回答问题,因为担心回答错了会影响同学和老师看待自己的态度。本来她在我们这个重点中学是级部前十名的学生,但她觉得一点都不快乐,老师一批评同学就觉得是针对自己。问题根源在于她两岁多上幼儿园时。幼儿园老师非常厉害,而她又特别爱哭,为了不被老师批评,于是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十分在意幼儿园老师的一言一行,后来泛化到她今后的学习生活,结果导致了现在的表现。现在媒体上经常报道一些孩子在幼儿园受到老师虐待和伤害的事件,这会给孩子心中留下阴影,对一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孩子的早期教育环境不容忽视。

 

初中二年级时,父母工作调动要搬到另外一个县城去。因为搬家前卖了房子,所以我们一家人先暂住在一个远房大伯家。大伯很注重家庭教育,后来大伯家的哥哥姐姐们都考上大学,现在发展得也都很好。我父母很尊重这位大伯,我那时对大伯也充满了敬意。我有个好处就是比较勤快,愿意干家务活。这也是缘于小时候到邻居家玩时,出于好奇帮人家用菜刀在案板上剁菜喂鸡,邻居大人们就夸我能干,于是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一到邻居家玩就要去剁菜。

 

在大伯家,每天吃完饭后两家十几口人的碗筷都是我负责洗,大人们还围着饭桌没散去时,每当我一收拾碗筷时,大伯就在我父母等人面前夸我能干、懂事,还说这孩子将来会有出息等。那一个月我没上学,整天干些家务活,姐姐们怕耽误学业都还在学校,我因为数学学得很不好也不愿意上学,正好趁着要搬家干脆就不去了。这样,每天洗三次碗,至少都要被称赞一次,我洗碗的劲头更足了。不仅如此,还主动扫地、帮着照看大伯的三个月大的外孙女等。

 

借住大伯家这一个月,我体会到了被别人认可、欣赏的滋味,大伯和亲戚们的话使我变得自信、乐观,以此为契机,我也开始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可见,赏识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难怪周弘老师首创的赏识教育法被称为世界上第六大教育方法,我自己就受益匪浅。

 

所以,面对我的老公和孩子,我会不断地赏识他们,给他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使他们身上的潜质充分被挖掘出来。古今中外所有的人不分种族、性别、年龄,都有内心最本质的需求,即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认可、赞赏、尊重和理解。赏识教育恰恰是满足了人的这一最本质的内心需求,例如学生听到老师的夸奖、孩子听到父母的夸奖、员工听到老板的夸奖、妻子听到老公的夸奖,心里一定是很舒服的。

回到顶部 阅读:93583
点赞90

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选择"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复制链接后发给朋友

关闭

点击关闭

孩教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