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讲座】家庭教育如何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2016-01-06 孩教圈

前言

 

2014年4月11日周五晚上,慧路孩子阅读分享Q群迎来了第二场题为“家庭教育如何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的专家讲座。

 

本次讲座特邀的杨鸣镝老师,是旅美媒体出版人,著名童书《小多月刊》创始人,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获得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新闻学硕士学位。曾先后任职于英国广播公司(BBC)驻北京办事处,美国纽约《世界日报》和《明报》,从事新闻编译和报道工作,为资深记者。1998年在纽约参与创办中文媒体公司,继续从事新闻深度报道工作,做公司管理,并在后期任CEO。2008年,在美国创办出版公司UI PUBLISHING INC.,将美国著名儿童杂志和儿童图书介绍和引进中国,首创“翻译自创整合”模式,专门设计和开发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儿童读物产品,为大中国地区的儿童提供高品质的中英文课外读物。

 

据了解,杨鸣镝老师受到过良好的家庭影响和东西方教育,熟悉东西方的传媒理论,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20多年来,作为媒体和出版人,来往于中美之间,对两国的文化、传媒和教育,特别对儿童教育有深入的了解和独特的观察。因为杨鸣镝老师卓有贡献的国际文化传播活动,她受邀在芝加哥为美国出版人和民众演讲《来往中美之间》,2006年应邀参加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媒体和文化中国》研讨会,她的发言《美国媒体寻求新模式》,引起广泛关注并被转载。其母校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桑德福尔(Gary Sandefur) 对其进行的中美文化交流和取得的成绩而称她为“让学校感到骄傲的校友”。

 

杨鸣镝老师一直倡导的思想是,给孩子最优质的读物,认为“读劣质书不如不读书”。 她不赞成童年时期就按成年的标准培养孩子;她相信中国父母在教育方面的牺牲精神会成为一种力量,最终会让整个教育改变面貌。她表示要将高品质的获奖作品带到中国,还要保证中文翻译的质量。杨鸣镝老师著有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沃顿毕业》,译作有香港出版的《江泽民传》,杨老师更是儿童启蒙教育刊物《小多月刊》创始人。

 

由于目前身在美国,杨鸣镝老师与我们时差12个小时,但为了让更多的家长有机会参与到讲座中来,老师特地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于美国时间早上八点,为家长们带来这次精彩的讲座分享。

 

  温馨提示:

 

  杨鸣镝老师创作的《小多月刊》现已入驻孩子教育网“书店”,现在购买可享受八折优惠。各位家长可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直接购买小多月刊,也可关注“孩子教育网”微信公众账号(搜公众账号“HZJYAPP”),点击“孩子教育网”微信页面底部菜单栏的“书店”进行购买。

 

 

 

二、讲座内容

 

(注:以下为“家庭教育如何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讲座的主体内容整理,以杨鸣镝老师作为第一人称记述)

 

大家好,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与你们分享交流。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大儿子14岁,小儿子10岁。以往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我发现许多家长在教育实践中都存在着困惑和思考,我希望借此讲座活动能给家长们一些分享和启发。

 

现如今,步入信息化的社会,我们需要有认识能力、判断力、严密的思维能力,还有创造与创新精神。然而,目前的国内应试教育还无法锻造出这样全面的能力。未来的孩子应该是跨文化的世界公民: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与不同的人进行清楚的交流和表达。这些需要人文素养的积累和开阔的眼界,学校教育也难以做到。

 

家庭教育在几个方面都可以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孩子的阅读(量),孩子个性的发展,兴趣的发展,创造力思维的培养。

 

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现在有孩子的家长都有困惑和焦虑,其中一部分是正常的,像任何事情一样,人们都会有不解和疑惑,更何况是教育孩子的事情。但另外一部分其实是和现在的时代有关,这一代是在电子环境下出生成长的第一代,互联网25年以来,改变了世界很多方面,但我们的学校系统还是延续原来工业时代的样子操作。传统的学校教育不能满足我们孩子的身心发展的时候,家庭教育变得更加重要,家长们的选择也更加多样。时代变了,教育没变,孩子们已经有了看到未来的眼界,而我们非要把他们的眼界再缩回到学校教育追求的那些很窄的要求里,对孩子们不公平。

 

不知道从何时起,教育的目的变了,变成了大家都去抢好的学校位置,争取好的成绩,从而考上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拿到好的薪水,当所有人都去往一个方向争的时候,学校资源会越来越少,工作也会越来越难找。现在已经开始出现这样的情况,以后PHD(博士学位)就更难预料了。实际上,教育的根源是:终身的学习者,热情,有承担风险的准备,能够用多角度(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够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能独立工作同时与他人共同工作,具有创造力,关心和回报社会,坚持,正直诚实和自尊自重,具有道义上的勇气,能够很好地利用周围的世界,说、写、读,计算的能力。现在的教育是本末倒置,我们是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来看待这一问题。记得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说过,“童年的乐趣就在于童年本身。”

 

下面我谈一下关于阅读和创造力思维养成方面的看法。

 

有关阅读

我的理念是,一定要找品质读物,读劣质书不如不读书。

 

阅读不仅仅是量的问题,而是你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这个跟教育特别相关。我一直说的一句话就是,读劣质书不如不读书。我时常听到父母的这种问题:我应该给孩子看什么书,你有没有什么书单给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样的问题,我真实地觉得,每个家庭的孩子热情和兴趣所在不同,喜爱的书籍也不同,这种观察没有谁比你自己更清楚。比如有一次,我参加北京的一个会议,一个孩子的爸爸问到类似问题时,我说,您能够通过国内这么复杂的高考,为什么不能给孩子研究一下他适合读什么书。因为我认为,对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来说,花费十天半个月,就可以初步了解市场上哪些童书适合你家的孩子了。那些排行榜和书单对你来说,应该只是参考而已。你可以不上学,但是你不能不读书,不能不读好书。关于如何阅读方面,我的意见有如下七点:

 

1.  儿童本位,要研究儿童的思路,不要泯灭儿童天性;

 

2.  不要说教,要激发孩子的独立思维和创造性潜能;

 

3.  不说教不等于放弃基本的人类价值观;

 

4.  不要灌输知识,要讲述获取知识的方法,述说各种实际过程;

 

5.  不要先入为主的指导,要鼓励孩子大量的自主性阅读;

 

6.  阅读的不仅仅是经典,当代的作品也很重要;诗歌很重要,适合个体孩子的阅读很重要;

 

7.  全面的知识结构的积累性阅读。

 

二、 创造力思维的养成

拥有创造力的人可以跨学科跨领域学习和交流,这个对未来的人才需求特别重要。美国的初高中教育已经兼顾了人文、社会、自然等方面,学生在入大学之前已打下了学习通识课程的基础,但中国初、高中的应试教育却使学生在入大学之前的知识本身就是片面的,因此可能不适应通识教育的要求。其实,是整个体制的设置,阻碍了创造力人才的培养。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觉得这里面大部分的原因就是家长总是有种恐惧和不自信,而且从一开始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这种心态传递给孩子。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或者我们自己就这样说,别画画了,那不能当饭吃;别天天盯着天花板发呆,考不出好成绩;别在井盖儿上蹦跶,不然会成为井底之蛙。最后这句话我得收回,梁启超的小儿子,中国工程学院的院士,就是在井盖上走路,掉了下去,把腿摔断了。所以在中国的井盖上真的不能让孩子蹦跶,事实上是,在哪一个国家的井盖上都不能让孩子蹦跶。

 

总之,我想表达的是,当孩子对那些具有创造性的事情感兴趣的时候,父母总是感到害怕的。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工程师、教授、医生这些都是好职业,因为这些职业都是稳定的铁饭碗。由于大人心里有恐惧,所以孩子就在我们面前小心行事。美国80年代曾经有个实验,改变了许多教育专家的看法。一对大学教授夫妇将两岁女儿的语言录制下来,交给哈佛大学的语言心理学家Kathrine Nelson分析,结果发现,孩子在大人面前说的话,和自己自言自语讲的故事有很大差别,自己独处的时候,语言要丰富和复杂得多。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描述的东西堪称精美的散文,而到了大人面前就变成了干巴巴的语言。

 

漫画家丰子恺说过:“儿童世界非常广大自由,在这里可以随心所欲地提出一切愿望和要求:房子的屋顶可以要求拆去,以便看飞机;眠床里可以要求生花草,飞蝴蝶,以便游玩;凳子的脚可以给穿鞋子;房间里可以筑铁路和火车站;亲兄妹可以做新官人和新娘子;天上的月亮可以要它下来……成人们笑他们"傻",称他们的生活为"儿戏",常常骂他们"淘气",禁止他们"吵闹"。这是成人的主观主义看法,是不理解儿童心理的人的粗暴态度。我能热爱他们,亲近他们,因此能深深地理解他们的心理,而确信他们这种行为是出于真诚的,值得注意的,因此我兴奋而认真地作这些画。”

 

孩子们对未来是开放的心态,他们随心所欲地愿意去冒险,他们愿意去尝试新的东西,当他们在家里雪白的墙上画画,把家里的钟表和电脑拆掉的时候,我们不断地提醒另外的东西:画画别出线,写文章别写错字,别上房顶掀瓦……总之冒险不好,犯错误不好,出格的东西都不好。罗宾森爵士说过,如果你不打算做错误的尝试,你永远不会创造出新东西,错误的尝试当然不等于你可以创新,但创新从很大的程度上来讲,就是不怕犯错误,你不断地犯错误,最后就创造出了新的东西。

 

与大家分享的这些内容都是我对中美教育的感悟。作为家长,我们多思考,多体会,总是好的,我相信中国父母在教育方面的牺牲精神会成为一些力量,最终会让中国教育有所改变。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讲座内容就到这里,最后再分享下我们孩子的诗歌和日记,以后大家有问题,希望能再有机会进行交流,教育是个复杂的事情,但是只要有爱心,有方法,孩子们都会非常优秀的。感谢大家的参与!

 

第一篇:

 

大儿子Warren写的对和平的理解和看法

 

《Peace Is….》

 

Peace is having no more major wars (much less WW3).

Peace is watching a Yankee baseball game with my dad on a warm, sunny Sunday.

Peace is sitting in the living room playing my iTouch without my little brother disturbing me.

Peace is hearing on the news that the US troops have withdrawn from Iraq.

Peace is going to McDonalds and having ice cream after playing soccer outdoors and sweating furiously.

This is what peace means to me.

 

姥爷是这样回复大儿子Warren的诗歌

 

 

    warren写了一首很好的诗,表达了一个10岁孩子对和平的理解和看法,非常真实,非常朴实。孩子要和平,不要战争,要与自己的家人过自己的正常生活。  

 

  我们把这首诗译成了中文:

 

“和平是什么

和平就是不再发生大的战争,更不要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

和平就是在星期天温暖的阳光下和爸爸一起观看棒球赛。

和平就是坐在客厅里沉醉于游戏之中,而没有小弟弟的打扰。

和平就是听到新闻里报导美国从伊拉克撤军。

和平就是在户外汗流浃背的激烈足球赛后,去麦当劳享用冰激凌。

这就是我理解的和平。”

warren wang (10岁)

 

姥爷

 

第二篇:

 

小儿子Wesley Wang的日记

 

《我爸我妈》

 

  我有点儿懒,所以我不想走路去学校,我只想在家里打游戏机。

 

  看见我妈了吗?她在厨房做饭,正切着白菜,看见我爸了吗?噢,他不在家,在上班呢。如果他俩都在,那我可就苦了。

 

  我爸我妈一天到晚总是逼着我学习,作为一个聪明但是很懒的学生,真不好受。事情就是这样的:你生来聪明,这是你的童年,走过婴儿期,你现在8岁了,你爸你妈下班回到家……家家都过着这样的生活吧。

 

  但他们来这一套:“嘿!过来啊你,你得做数学,六年级的数学题!”OK,你八岁,你爸你妈逼着你做六年级的数学,你是爱因斯坦吗?好吧,也许不是六年级数学,总之是一些你从来没有学过的东西!你对自己说,你不是聪明吗,可以很容易地完成功课,但是接着你发现自己很懒。懒的结果就是,你爸你妈会因为你拒绝多做两小时的功课而惩罚你,不让你玩电子游戏。

 

  我国际象棋下得很好,发现我的这个特长对我爸来说很容易,于是他让我每天做一个小时的象棋习题。其实,我妈现在是逼着我干事儿的人,她看了一本什么书,叫“Outliers”,关于人是怎么成功的,等等。她读着那些没什么意思的章节,突然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人在某方面做了一万个小时的积累,就可以在那个方面达到世界级。她分析说:”如果一个八岁的孩子(我就这么大)想在某方面取得成就,你就必须努力,每周做六个小时的正事;如果你是12岁(我哥哥就这么大),你就需要每周专注于某件事8个小时!”看,这就是为什么我需要每周都付出额外的时间,我妈想让我成功。

 

  我每天坐在我卧室的椅子上,睡着觉打发时间,一小时解出一道数学题。其实,如果你真想在整个学校成为最厉害的孩子,你得有人缘。聪明不一定有人缘,你还需要有运动才能。我呢,聪明,会运动,也有人缘,可这还都不是我想要的。

 

《我喜欢瘦》

 

  你看,我不喜欢吃东西,我真的非常瘦,我到了三年级,还不到55磅,我

 

  爸妈总向我嚷嚷,但我喜欢瘦。我只喜欢大约10种健康食物,人们可能会说:

 

  “这就像是非洲人吃饭啊!”所幸还有垃圾食品,加上它们,我一共喜欢60种吧。瘦还是挺好的,跑得快,那些胖孩子追不上;但有时候,瘦也不好,一旦被胖孩子追上,基本上就会被撞到。

 

《爸爸的表情很丰富》

 

  当爸爸给你表情的时候,基本上有三层。

 

  第一层:“看一眼”。当爸爸“看一眼”的时候,他会直盯住你,你可以不辩解什么,他可能还是相信你,你还有百分之五十可以赢的机会。

 

  第二层:“眉毛”。当爸爸给你“眉毛”的时候,他会挑起眉毛,你最好别抱有什么幻想,要不你就坚持到底,要不你就选择百分之三十赢的机会。

 

  第三层:“大眼睛”。当爸爸给你“大眼睛”,他将两只眼睛睁得非常大和非常圆。你得快速改变想法,或者你只有百分之十的可能可以说服他。

 

  《礼貌和XBOX的关系》

 

你真的认为,我如果达到了一百万个目标,爸爸就会给我买XBOX吗?我已经在做五年级的数学,象棋在全国排名前20位,我也没有见到XBOX的影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想要XBOX吗?当我上别的同学家玩儿的时候,我真的嫉妒他们,每个人不是有WII就是有XBOX,他们玩MADDEN 12 或者BASEBALL 2K 12。

 

我跟我爸我妈提了很多次,他们都不听,他们会这样说:“你看那些很有礼貌的孩子,不是都没有XBOX吗?”,我不知道有礼貌和XBOX有什么关系,但我知道大人们根本不懂小孩儿,这些小孩儿只在做客的时候才在大人面前做出一副礼貌的样子。我也经常被别人的父母表扬:“看啊,这孩子真乖啊。”

 

第三篇:

 

杨鸣镝老师的日记

 

今天回家晚,开车在路上看到天上的繁星,突然想起十几岁和爸爸一起在北京紫竹院附近散步,也是这样的繁星之夜。爸爸今年76岁了,是个很懂得生活情趣的人,心态平和完整。我想做父母如果像爸爸这样,给孩子一个比较健康的价值观和对生活的感觉,真的就足够了。爸爸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我有时在海外还和朋友讲起这些小事。其中一件就是:我16岁的时候,我们全家搬到紫竹院南门对面的居民楼居住,在这之前,我们一直住在五棵松,没有搬过家。有一天爸爸带我下楼散步时,给了我一把信箱的钥匙,在新家有了新的信箱,我挺高兴,每次放学回来都看看。第一次收到的邮件中有爸爸写的一封信,还贴了4分钱的邮票。这封信我一直保存在北京的家里,没有带到美国来,所以只能凭着记忆重写一下里面的内容:

 

亲爱的女儿,

 

我们刚刚搬家,远离你的朋友和熟悉的环境,你可能还不习惯。不要着急,这是你收到的第一封信,从今以后,你会在这个信箱里收到更多的来信,我已经订了一些杂志,不久你就会收到。这个信箱会成为你和外界沟通和交流的桥梁,有了它,你就不会感到寂寞了。

 

我要出门,再谈。

 

                                   爸爸    

 

这件事,每次想起,都有流泪的感觉,我记了很多年。现在我自己做了父母,我也会想,除了给孩子们提供好的环境健康成长,我还能给他们留下什么。我们带给下一代的很多感觉和对生活的向往,其实,都是在非常小的事件中划过,爸爸给我写信这样的事情,就这么深深地留在我的心里,还有什么能比给孩子们这样温馨的回忆更重要的呢。

 

三、结束语

 

本次《家庭教育如何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主题讲座是Q群家长们与专家互动的活动第七期。接下来,孩子教育网也将邀请更多孩子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士在Q群进行孩子教育的活动。另外,我们也十分欢迎各界专业人士自荐,本项目一切活动免费。

 

一切为了孩子,传播正能量,让我们一起把孩子教育变得更愉悦!

 

回到顶部 阅读:97017
点赞98

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选择"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复制链接后发给朋友

关闭

点击关闭

孩教圈